close

  馬曉霖專欄
  10月最後一周,無疑是中國海軍高調亮劍的一周。繼27日官方媒體詳盡報道首支核潛艇部隊後,28至29日,南海、北海與東海艦隊的七艘艦艇相繼穿越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並被日本艦裝潢艇跟蹤與監視。有媒體驚呼,中國海軍正由“海上長城”向“海上長矛”華麗轉身。其實,“長城”變“長矛”,一字之差,一詞之別,凸顯中國國防戰略、國家發展戰略及大國成長戰略的調整輪廓。
  媒體驚呼並非沒有道理,本年度規模最大聯合海上軍演“機動-5”高潮迭起,海軍最新動作“當驚世界殊”:中國核預防癌症潛艇部隊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秘密戰略打擊力量,過去42年一直是被猜測、被傳說和被刺探的對象,長久隱沒在碧波之下和媒體視線之外,這次破浪“上浮”,不僅佐證了中國的海軍實力,更象徵中國軍力發展的進一步透明化。中國海軍三大艦隊協同派出七艘艦艇在不同海域相繼突破“第一島鏈”,也屬建軍以來的創舉,標志著“第一島鏈”不再是從海上絞殺中國的枷鎖,而是中國海軍揮劍東指的第一道跨欄。
  此輪軍演展示了中國海軍力量建設的新成就,也預示著中國傳統的本土防禦為主、褐藻醣膠陸地防禦為主,陸軍作戰為主的國防戰略發生變化,正向陸海防禦並重、防禦前沿東移和海空防禦為主的新階段轉進;防禦態勢也由過去的被動防禦、收縮防禦和近海防禦向主動防禦、擴展防禦和大縱深防禦新臺階提升。
  今年4月,中國國防白皮書曾對外公佈陸軍全部18個集團軍的番號和部署位置,圈定中國國土戰略防禦的重點區域所在,即集中於由東北至華南的東南沿海地帶。此次核潛艇部隊揭開神秘面紗,七艦齊發突破“第一島鏈”,則向外界宣示,中國的防禦前沿不局限於東南沿海地區,而是由“第一島鏈”標示的西太平洋與中國近海水域。由此,中國東南方向的戰略腹地已隨著海空軍力量的增強而大大拓寬,具備了以空間換時間的物理條件,對建築設計國防安全戰略態勢的改善具有巨大意義。
  對外“亮艦”也體現中國建設海洋大國的雄心。中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也是個陸權重於海權、塞防重於海防的保守國家,自鄭和七下西洋後,長期禁海封疆,閉關鎖國,直到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從海上擊破國門,轉入歷史的衰落;走上海洋強國之路的日本在借貸甲午海戰又帶來重創,更讓中國跌入萬劫深淵。慘痛教訓沒齒不忘,以至於新中國領導人把建設強大海軍視為中華民族復興強大的重要標誌之一。
  當然,建設強大海軍,絕非為了向西方列強和日本尋仇雪恥,而是保衛和開發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在陸地資源逐漸稀缺、海權意識日益增強和海洋強國理念成為國際共識的今天,鞏固“海上長城”,打造“海上長矛”,是中國向海洋尋求資源和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是由陸地文明和黃色文明向海洋文明和藍色文明傾斜、平衡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也是國家與民族生存、發展觀念的一次重要躍升,還是與世界戲水共舞的主要方向和強勁推力。
  如果說“海上長城”是保衛中國主權和領水、領土的基本需求,打造“海上長矛”還是保衛中國利益邊疆的必要利器。全球化時代,中國的資源、市場、投資和人員已前所未有地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利益所在,利益邊界也會超越傳統和有形國界而延伸存在,也必然需要中國海軍在危難時刻劍指遠方,由淺藍而深藍,由近海而遠洋,確保國家的核心利益。2011年春天的“利比亞大撤離”,即證明擁有強大海軍的迫切必要。
  此外,隨著綜合實力的增加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也勢必要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產品,如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海上打撈救援,打擊國際海盜,確保國際航運通道安全,甚至依據聯合國憲章行使集體自衛權,都需要中國擁有與國力和角色相匹配的軍事力量,特別是遠洋海軍力量。從這個標準來衡量,尚無航母艦隊的中國海軍雖然艦船總噸位居於世界前三,但依然無法躋身世界海洋強國甚至地區海洋強國之列,依然需要正視因先天不足而形成的巨大落差。
  當然,中國加強海防,強化海軍力量建設的過程難免引起周邊國家的疑慮甚至聒噪,與中國存在歷史糾葛和海上爭端的國家也會滿懷狐疑。中國最佳的選擇是,既坦然而透明地壯大海軍力量,又最大程度展示和平發展戰略與睦鄰友好姿態,因為最好的博弈境界是:長矛在握不出手。
  馬曉霖(博聯社總裁)  (原標題:西太軍演:海上“長城”變“長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t17dtba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